凉州贤孝《三子分财》讲述的故事相对简单。梁员外的三个儿子闹着分家,分家后约定轮流赡养父母。三儿子和媳妇忤逆不孝,尽然设计将父母遗弃在门外,最终遭受天谴,三儿子被野狼咬死,媳妇被雷神殛死。大儿子和二儿子因为孝顺父母,为父母养老送终,最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三子分财》是凉州贤孝省级传承人王月的拿手作品,在此我们根据整理出来的王月老先生的唱词,来了解其故事梗概,并对这部贤孝作品进行赏析。
凉州贤孝省级传承人王月
一、《三子分财》的故事梗概
《三子分财》讲述,有一个梁老员外,夫妻二人生有三个儿子,分别起名叫梁青,梁忠,梁广。老两口含辛茹苦把三个孩子抚养成人,又给娶上了媳妇。大儿媳妇叫龙月英,二儿媳妇叫张翠英,三儿媳妇叫郭丽珍。结婚以后,梁青夫妇生下了几个儿子,梁忠夫妻生下了几个女儿,唯独梁广与郭丽珍结婚一年多,尚未生育,梁老员外也非常着急。
有一天早上,梁老员外喊叫着让三个儿子起床干活。小儿子梁广听到喊声,急忙翻起身来,却被媳妇郭丽珍一把拽住。郭丽珍教唆丈夫闹分家,却被丈夫梁广骂了一顿,梁广还想着“傍住大树烧干柴”,舒舒服服过日子。
老三媳妇闹分家的消息一传出,弟兄三人就开始各怀私心。老大躲避到东庄上不进门,老大媳妇偷藏了粮食。老二躲在西庄不回城,老二媳妇偷藏了铜钱。老三媳妇也是毫不落后,偷藏了白面和清油,预备着偷着烙油饼吃。
老二梁忠私下找到大哥梁青商量分家的事情,既然老三好吃懒做,吃喝嫖赌都占全,老三媳妇又闹着分家,不如就分家为好,各自过各自的日子。二人商量好把家产分成三份,三个儿子一人一份。因为考虑到父母会偏向小儿子,就约定把平整的土地、好牛新车分给三弟。
梁家兄弟商量完毕,就请上村庄里的老者主持分家。签字画押完毕,提出了父母亲谁来养活的问题。老三梁广提出三兄弟一人一月,轮流养活。老大老二也同意了这个办法。
大哥二哥分别侍候父母一个月,好吃好喝把父母侍奉得开开心心。轮到老三梁广养活时,情况大不一样。老三媳妇刁蛮不孝,嫌弃公婆白白消耗许多柴米油盐,却不干活。老三媳妇设下毒计,要趁着二老出门,锁住大门,自己回娘家,老三在街上买着吃喝,让二老进不了门,也吃不上饭。
老三起初不同意,但经不住老婆一哭二闹三上吊,软硬兼施,只能答应。
梁老员外夫妻回到家门口,却看见门上吊着一把大锁,只好蹲在门外等候。可是,左等右等,一直等到天黑了,也不见儿子儿媳回来。足足等了三天,还是不见儿子儿媳回家。老两口子饿得头晕眼花,只好到邻居家借来一口砂锅,借来一碗面,把砂锅支到门外面做饭吃,情形十分狼狈和可怜。
左邻右舍看在眼中,把消息传给老大梁青和老二梁忠。两兄弟急忙来到老三的家门口,看到父母亲的惨状,也是愤恨不已。老大把父亲接回家赡养,老二把母亲接回家侍奉。
三弟梁广听到父母被大哥二哥带走奉养,连忙到岳母家告诉了郭丽珍,两口子回家生活,全然不顾赡养老人。
老三和媳妇的恶行,被“十二监察神”发现,就进行了严厉的惩罚。最终,二人不得善终,全都惨死。三哥在深山打柴的时候,被野狼给咬死了了,而三嫂惹怒了雷部里的将军,身子殛了个焦火棍,人头提着送到她的娘家的门。
老大老二两家孝顺父母,日子过的红红火火,侍奉父母整整三年,父母亲最终不幸双双去世。兄弟二人给父母亲操办了隆重的丧事,孝子的好名声传遍了四邻八乡。
二、老三媳妇挑唆分家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对子女分家是持反对意见的,认为是“不孝”的行为。但一个大家庭往往会矛盾重重,“吃大锅饭”的弊端会遏制家庭成员的积极性,影响整个家庭的运行效率。此时,分家也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
老三媳妇郭丽珍挑唆分家,并且得到了老大老二的响应,如果撇开道德的因素,其实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
如果把梁家看成一个企业组织,运用组织行为学中的“公平理论”就可以学术化地分析老三媳妇郭丽珍的心理和行为。
“公平理论”又称作“社会比较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斯塔希∙亚当斯(John Stacey Adams)于1965年提出的。“公平理论”认为,在一个组织当中,人的工作积极性不仅与个人实际报酬多少有关,而且与人们对报酬的分配是否感到公平更为密切。人们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付出的劳动代价及其所得到的报酬与他人进行比较,并对公平与否做出判断。
亚当斯认为:职工的积极性取决于他所感受的分配上的公正程度(即公平感),而职工的公平感取决于一种社会比较或者历史比较。社会比较是将自己与他人比较,而社会比较是将自己的现在情况与历史情况作比较。当职工感到受到了公平待遇,便会心理平衡,心情舒畅,工作努力。如果感到遭受了不公平待遇,便会产生怨恨情绪,影响工作积极性。如果感到极度不公平,则会产生挫折感、义愤感、仇恨心理,甚至破坏心理。此时,感受不公的职工可能采取以下六种方式:1.改变自己的投入;2.改变自己的产出;3.歪曲对自我的认知;4.歪曲对他人的认知;5.选择其他参照对象;6.离开该领域。
在梁家这个组织中,老三媳妇郭丽珍应该是产生了强烈的“不公平感”,她把自己的投入产出与老大、老二家做了对比,老大家儿子多,劳动力多,怎么干也拼不过;老二家女儿多,将来需要置办大量嫁妆;至于自己无儿无女,应该最吃亏的,付出的多,得到的少。
老三媳妇的这种“不公平感”还与评价人梁员外有密切的关系。在梁家分家前,梁员外应该有话语主导权,他对老三媳妇不能生育,忧心忡忡,应该有某种程度的歧视。对于老三小儿子,应该有某种程度的偏爱,“天上飞的雀娃子,家里偏的小儿子”,这种溺爱,导致老三好吃懒做,“吃喝嫖赌都占全”,这也引发了老大、老二的“不公平感”。在众多组织成员的“不公平感”的合力之下,组织的解体也就不可避免了,因为大家都选择了“离开感受到不公的领域”,也就是选择“分家”。
三、“三子分财”的劝化意义
《三子分财》其实探讨了大家庭的“分家”这一重大事件,演绎了分家过程中不同家庭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展现了他们围绕家庭财产的恩怨情仇。
“借古喻今,借古劝今”是凉州贤孝的重要特点。在这部贤孝的结束语中,首先交代了《三子分财》故事的渊源来历,是“二十四孝”中的“第五孝”,然后就结合当今的现实情况,来劝化听众。
“贤人听,愚人听,贤人愚人大家听。贤人听着此事情,这是世上的真事情,爹妈们老了就得好侍奉。过了愚人的耳边风,还说唱贤孝的不通情。”世上的人,有愚有贤,能不能听得进去劝导,只能因人而异了。
贤孝唱到最后,由古时候的“三子分财”唱到了现如今的社会现实,使得听众更有亲切感,针砭时弊,幽默的话语让人忍俊不禁,同时又慨叹世道变迁,贤孝在曲艺的娱乐形式中,无声无息地完成了“教化世人”的社会职能。
四、借助神灵的力量来惩恶扬善,形成震慑力量
在传统中国社会,一方面政权对最基层的干预介入不深,乡村级别以自治为主,另一方面法律法制观念不足。对于老三和媳妇将父母扣在门外,不加赡养的这样的行为,除了道德谴责,并没有有效的监督惩治措施。那么,借助神灵的力量,用这种玄幻的东西,用因果报应的思想,也可以形成一定的震慑。常言说,举头三尺有神明。武威民间也有言:你要孝顺父母啊,若是当了忤逆种,当心被雷殛死啊。
老三和媳妇的恶行,被“十二监察神”发现,就进行了严厉的惩罚。从庄稼收成方面,大哥的人来傢孝父亲,庄稼打着个十五分。二哥的人来傢孝母亲,庄稼收着二十分。有一个三哥爹妈的身上不孝顺,种上一斗(十升)才收着五升。三个家收成少得可怜,收完后也是老鼠为害,颗粒无存。家里的牲畜也牛害蹄患马遭瘟,一个一个都死了个净。老三一家被逼无奈,只能卖地买房子谋生。这样坐吃山空几年后,老三两口子已经无家可归。三哥只能挑担卖柴,最终在深山打柴的时候,被野狼给吃了,而且野狼光啃他的鼻子和耳朵,就是因为他没有主张,只顾听媳妇的坏话,所以叫狼娃子啃了个少鼻疙瘩无耳朵。而三嫂也只能挑担卖水,卖水的时候也很奇怪,后头桶里的水没人买,因为闻着有股子尿臊气。最终在六月六的正晌午,惹怒了雷部里的将军,身子殛了个焦火棍,人头提着送到她的娘家的门。
老大老二则因为孝顺老人,得到了上天的庇佑,庄稼收成丰厚,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也获得了乡邻的好评和认可,获得了好名声,名利双收。
老三被野狼咬死,老三媳妇被雷殛死,这是神灵对“忤逆种”的惩罚,也是对世人为恶的警告。老大老二的名利双收,这是神灵对“孝子”的褒奖,也是对世人向善的鼓励。
五、《三子分财》反映出的凉州风俗
凉州贤孝使用凉州方言演唱,被称作是凉州文化的“三棱镜”,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了凉州的民俗风情。
1.特色鲜明的俚语俗语
凉州方言中的一些俚语俗语,“话糙理不糙”,风趣幽默而又含义深刻。如“上清了粮草不怕官,孝顺了父母们才不怕天”,交捐纳粮,自古以来老百姓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上清了粮草就不怕官差来欺负,同样,孝顺父母也是天经地义的,只有孝顺父母,才不怕天谴雷劈。如“天道一世就怕秋来旱,人活一世才怕老来难。”,用秋旱的天灾,类比“老来艰难”。又如,“人多了没好饭,猪多了没好食”“天上飞的雀娃子,家里偏的小儿子”“树大了分枝哩,家大了就分家哩”等,无一不是浅显易懂而又形象生动。
2.独特的丧葬风俗
中国的孝道讲究“事死如事生”,对丧葬礼仪十分重视。凉州的丧葬习俗也有地域的特点。梁员外夫妇去世后,大儿子和二儿子操办丧葬礼,“请了一堂僧一堂道,柏木棺材桑木套,一棺一椁忙装了。一对爹妈殡到了祖坟茔,做超度做了七七四十九天整。坟茔里坛香祭了祖,家里坛香祭了祖。又打七天七夜的罗天醮,罗天大醮谢尊神,后有大炮(鞭炮)谢神灵。”
在凉州的民间信仰中,佛释道共存,僧道共用,要做七七四十九天整的道场超度亡灵,要焚香祭祀祖先,还要打七天七夜的罗天醮,酬谢神灵。在道教中认为:八方世界,上有罗天重重,别置五星二十八宿。醮,本指道教的一种隆重的祭天神的仪式,后泛指各种消灾求福的善举。在此部贤孝作品中,罗天大醮就是丧礼中酬谢诸位天神的仪式。
3.多样美味的凉州美食
凉州美食种类繁多,风味独特。在这部贤孝作品中提到,二儿子照顾父母亲,“二哥的家里一个月,早上的八宝米汤给老人泡的是蒸卷,一人两个鸡蛋。后晌的揪疙瘩赛过捋面,就把爹妈好侍奉。”其中就提到了“八宝米汤,蒸卷,揪疙瘩,捋面”等食品。
美食是凉州贤孝中的重要话题,又如凉州贤孝的省级传承人董永虎弹唱的《巧嘴姑娘夸武威》中就对凉州美食做了形象的表述:凉州的吃食最好吃,西北地区家有名气。扁豆米汤油馓子,糁子面条斜花子。甜油糕、油餜子,花油卷子莲花子。烧山药、炉盔子,烤下的韭菜盒盒子。转百刀、搓鱼子,黄米牛肉香头子。绿青稞、麦索子,高状馒头肉夹子。绿苞米、豆角子,麻腐饺子肉包子。沙米凉粉面皮子,鸡肉羊肉垫卷子。凉州的山药搅团饭,是健脾开胃的消食散,抹上些辣子泼上些蒜,色味俱全又改馋。天爷天爷大大下,月饼蒸上车轱辘大。爷爷吃着上不起洼,奶奶吃着把炕压塌。果木烤鸡最独特,驰名全国的三套车。茯茶腊肉大卤面,吃上一碗想两碗。郭凉面、任凉面,杨府巷里的臊子面。牛筋面、肉托面,还有那山药米拌面。油饼子卷糕真个香,鸡蛋煎饼赛海鲜。
4.中国民间的契约精神
一般说法,中国传统社会缺少法制观念,缺少契约精神,但通过研读凉州贤孝,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贤孝里面常唱:私凭的文约官凭的印。在传统社会中,官府加盖印章的文书,私人之间定的文约,也就是契约都具有相当的法律效力。在这部贤孝中,弟兄三人分家,“请了些当家族户,当事的年老之人,字据一写,通人言明,签名盖章,写了个分官,一分三家子啊。分官一写签名盖章,再就不能更改了。”由此可见,请了见证人,当事人协商一致,签名盖章之后就具有很强的约束力,不能随意更改。
(文/赵大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