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研究 >
民勤毛毡制作技艺

民勤毛毡制作技艺

毛毡制作是流行于民勤境内的一种传统的手工工艺,毛毡用的原料主要是羊、牛等家畜的毛。经工艺人的制作成毡毯、毡靴、毡帽等隔风保暖用品。

发布时间:2018-09-03
民勤骆驼客

民勤骆驼客

甘肃民勤地处塞北边陲,三面被沙漠包围,历史上对外交通贸易只能依靠骆队。骆驼客应运而生成了以此为业的人。史载:明永乐年间,为增加生产贸易,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养驼的政策,民勤骆驼的数量迅速增加,至十几万头。

发布时间:2018-09-03
甘冬儿和杨达尔

甘冬儿和杨达尔

甘冬儿和杨达儿是根据发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古浪县大靖民权乡一带的一件真实爱情故事编成的。

发布时间:2018-09-03
古浪童谣

古浪童谣

古浪长期以来流传着许多优秀的民间童谣、歌谣。这些童谣与农耕文明之下的农业生产和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在一代代人的童年成长过程中,产生过良好的启蒙教化作用,在生命的记忆中留下过深刻的文化烙印。

发布时间:2018-09-03
古浪老调

古浪老调

古浪老调主要流传于古浪北部的永丰滩乡、黄花滩乡、东部的大靖镇、海子滩镇、裴家营镇一带。

发布时间:2018-09-03
金瓜与银豆

金瓜与银豆

该故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经古浪籍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赵翼燕再创作,以《金瓜儿银豆儿》为题发表,先后被译为英、法、日、俄、越南等十多国文字广泛流传,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拍摄为剪纸动画片《金瓜银豆》,在中央电视台少儿节目中播放,影响很大。

发布时间:2018-09-03
王氏镰刀制作技艺

王氏镰刀制作技艺

古浪县土门镇是旧社会商业发达的地区,至今,当地人流传着一句话:要想挣银子,走一趟大靖土门子。一年四季,南来北往的客商(主要是来自陕西和山西的)云集,在旧时代是非常繁荣的,现在位于街中心地带的陕山会馆就是有力的证明。

发布时间:2018-09-03
天祝土族安召

天祝土族安召

“安召”是土族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古老的土族民间歌舞,融合着土族的服饰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宗教文化等,是土族文化传承的一种重要载体。

发布时间:2018-09-03
从凉州成长走向“帝师”的八思巴

从凉州成长走向“帝师”的八思巴

八思巴是中华民族史上一位伟大的藏族政治家,杰出的历史人物,藏传佛教的一代宗师。他出生于西藏萨迦派世家,幼年学习佛教,10岁时来凉州,在这里生活、学习、成长。19岁离开凉州,跟随世祖忽必烈“尊为国师”,之后又升号帝师大宝法王,更赐玉印,统领诸国释教。

发布时间:2018-09-03
武威历史考辨三题

武威历史考辨三题

海藏寺,在武威城西北五里。清张澍有《忆海藏寺》诗,诗前有《序》说:“寺为凉郡梵宫之冠,林泉深秀,幼时数数游之。夏月避暑,真人间清凉境也。”现在已成为“海藏寺公园”,重加修缮,面貌焕然一新,是武威人民休假日的好去处。

发布时间:2018-09-03
关注凉州文化研究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18 www.lzwenhuawang.com 主办: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

陇ICP备18003089号-2 技术支持:甘肃天问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